郑州肝病医院 > 肝硬化 > 肝硬化治疗 >

肝硬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肝病医生常怀利解读

 肝硬化作为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,其发生发展如同无声的风暴,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患者的健康。为了揭开这一疾病的神秘面纱,我们专访了资深肝病专家常怀利医生。他将从多种致病因素、病理机制到预防策略进行全面解析,帮助公众建立科学的健康认知。

病毒性肝炎:持续感染的慢性侵蚀

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元凶之一。当这些病毒侵入人体后,免疫系统会发起攻击试图清除病原体,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肝细胞损伤。反复的炎症反应如同水滴石穿般破坏肝脏结构,逐渐形成纤维组织增生。常怀利指出:“未经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约25%会在十年内发展为肝硬化。”更值得警惕的是,许多携带者因无明显症状而忽视定期监测,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。他特别强调:“即使处于免疫耐受期,病毒仍在悄悄蚕食着肝脏健康。”

酒精滥用:自我毁灭式的代谢负担

长期过量饮酒对肝脏造成双重打击。一方面,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直接毒性,可破坏肝细胞膜完整性;另一方面,氧化应激反应生成大量活性氧自由基,加速脂质过氧化损伤。常医生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:某患者每日饮用二两高度白酒达五年以上,最终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。研究显示,戒酒后部分早期病变可实现逆转,这为干预提供了宝贵窗口期。他提醒:“女性由于体内水分含量高、胃黏膜表面积相对较小等因素,同等剂量下血液酒精浓度上升更快,因此更易受累。”

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:代谢紊乱的连锁反应

随着肥胖流行,脂肪在肝细胞内异常堆积引发的炎症反应日益受到重视。胰岛素抵抗导致的游离脂肪酸增多会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,受损的β氧化过程产生过多活性氧簇(ROS)。这些不稳定分子不仅直接损伤细胞器,还会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,驱动肌成纤维细胞分化。常怀利强调:“腰围每增加1厘米,肝纤维化风险上升3%。”改善生活方式如减重7%-10%、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,能显著降低疾病活动度。

自身免疫性疾病:免疫系统的误伤

当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免疫应答时,肝脏成为攻击目标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以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为特征,自身抗体攻击导致小叶间胆管进行性减少;自身免疫性肝炎则表现为汇管区大量浆细胞浸润。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波动性病程与高球蛋白血症并存,及时使用熊去氧胆酸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。

药物毒物暴露:隐形的环境杀手

某些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,如抗结核药、化疗药物和部分中草药(如何首乌)。长期接触有机溶剂的职业人群也面临较高风险。常医生提醒:“服用任何新药前都应评估肝功能基础水平,避免联合用药加重负担。”对于必须使用的肝损药物,可通过调整剂量、缩短疗程并加强监测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。

遗传代谢病:先天缺陷的后天挑战

血色病、α1-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铁或蛋白酶在肝脏异常沉积。这类患者往往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转氨酶升高才被确诊,基因检测结合组织学特征有助于早期识别。虽然无法改变基因突变事实,但祛铁治疗、补充相应酶制剂等针对性措施能有效延缓纤维化进程。

站在精准医学的高度审视肝硬化防治,常怀利总结道:“消除病因永远是第一要务,其次是阻断炎症级联反应。”他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进行一次肝脏弹性成像检查,这项无创技术能量化评估纤维化程度。对于已确诊患者,规范抗病毒治疗、严格戒酒、控制体重构成的“三位一体”方案仍是逆转病情的核心策略。毕竟,肝脏的强大再生能力给了我们改正错误的机会,而科学管理就是开启这份礼物的钥匙。

医生团队

高子敏

主任医师

常怀利

肝病科主任

庄淑英

主任医师

程进明

副主任医师

新闻中心/News cen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