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,我国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%,以此计算,全国约有1.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,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.也就是说,大概每十个人里面,就有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,但是没有几个人会主动说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.
【乙肝传播途径】
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、母婴传播和性传播.另外,HBV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,因此,日常学习、工作或生活接触,如同一办公室工作、共用办公用品、握手、拥抱、同住一宿舍、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,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.目前研究也没有发现蚊虫传播乙肝病毒的证据.
【乙肝的治疗】
乙肝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存在着林林总总的误区:病毒携带者不知道该怎样办;初治患者有的只想保肝,不抗病毒治疗,有的想尽快治好,尽快停药;复发患者想换药或者干脆放弃再治疗;肝硬化患者看重"保肝",反而不重视抗病毒治疗……需要警惕的是,这些不同阶段的误区恰恰可能也是疾病进展的"阶梯".
【免疫耐受需定期复查】
在我国,相当部分慢乙肝是通过母婴传播的.孩子在出生后,身体免疫系统误以为乙肝病毒是"自己人",没有排斥它,处于免疫耐受状态.此时的这部分人不能称乙肝病人,只能称乙肝病毒携带者(因其并无肝炎发作,肝功能也是正常的).处于免疫耐受时,"无论用哪一种药物,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均不好".因目前所有乙肝抗病毒药发挥作用的前提是——身体主动对病毒进行免疫清除.
至于这个免疫清除的标志,就是转氨酶水平升高.转氨酶水平不升高,意味着身体免疫清除能力不行;"此时用药,鞭长莫及",万谟彬作比喻.若揠苗助长,勉强治疗的话,不仅疗效欠佳,耐药(对口服抗病毒药而言)的发生率也会增加.再者,乙肝病毒水平高但转氨酶水平不高者,直接发展为肝硬化、肝癌的机会非常小.而且,"乙肝病毒越高,患肝硬化、肝癌风险越大"的说法,主要是针对成年以后且有肝炎发作的病人,并非指所有乙肝病毒携带者.
【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】
乙肝病毒感染到一定程度,尤其是携带者成年以后,身体开始发现乙肝病毒不是什么好东西,就主动清除它,进入免疫清除期.但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,肝细胞也难免会受到损害,发生肝炎(转氨酶升高).此时正是病人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时机,这里推荐采用河南医药院附属医院的"MAH新免疫综合疗法"进行治疗.
"MAH新免疫综合疗法"只需抽取患者100-200ml血液,加入诱导因子培养6天,然后将氧化的生物免疫细胞按1:1的比例加入到培养的血液中再培养1天,第7天时回输到患者体内.回输后的活性产物能触发机体系列免疫应答反应,破坏、裂解肝炎病毒DNA分子链,从根源上高效清除病毒,同时修复受损肝细胞、逆转肝纤维,阻断恶性肿瘤细胞生长,实现治疗与养护同步.
【抗病毒药物的选择】
很多病人希望速战速决,早点治好,早点停药.此想法可理解,但目前暂时无法实现.新版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乙肝指南》)把旧版内容"清除HBV(乙肝病毒)"删掉,改为"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",说明短期治疗不切实际,长期治疗才是关键.既要长期"作战",就得拟好策略."长期、优选、优化、定期检测",是初治策略的"十字方针".
其中,优选即选好病人、选好药、选好方案.因为,"没有哪一种药物对所有人都有一样好的效果",成军指出.医生需根据病人的乙肝病毒量,转氨酶水平等情况,与病人沟通后,制定合适的方案(干扰素或者口服抗病毒药物).
而一旦方案确定,病人就应坚持治疗.抗病毒治疗的过程是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;只有坚持抗病毒治疗,"肝船"才不容易漂到"下游"的肝硬化或肝癌.
因此,一旦开始抗病毒治疗,就应做好釜底抽薪的准备,切忌扬汤止沸(仅想着把转氨酶水平降下去就算了事).
【定期复查】
为了达到最佳疗效,在治疗期间要进行"优化、定期检测",简单而言,即定期(3个月左右)作HBVDNA、肝功能等指标的监测,以便医生根据HBVDNA水平的变化来优化治疗策略.数据显示,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(非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)而言,若不进行抗病毒治疗,约有三分之一者会发展成肝硬化,小部分人会不经过肝硬化而直接发展成肝癌.
【肝硬化患者的治疗】
"既然肝硬化了,保保肝就算了"成了很多病人的想法.肝硬化、肝癌犹如秋冬季节般,让病人心寒.然而,"乙肝进入肝硬化后更要抗病毒治疗".此时抗病毒治疗不仅有效,使肝功能迅速恢复,还能迅速稳定病情,延缓肝硬化的进展.所谓"亡羊补牢,为时不晚".肝硬化,相当于羊圈里的100只羊跑掉了50只,此时若进行抗病毒治疗,剩下的50只羊就跑不了,肝硬化病情得以缓解;但若不进行抗病毒治疗,羊全跑了,整个肝脏就都硬化了.
对肝硬化而言,进行了抗病毒治疗,"相当于标本兼治".
肝癌病人也是如此,哪怕做了手术,同样要抗病毒治疗.因为乙肝病毒若仍存在肝脏,肝癌复发的机会将增加;而抗病毒治疗抑制了HBV,从而能减少肝癌复发的机会.